類風溼關節炎 藥物注意感染風險

1 year ago
5

2023年1月27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惱人的疾病,因為免疫功能失調,使關節受到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而慢性發炎,初期會有疼痛僵硬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長期可能演變成全身性的關節破壞,最終導致關節不可逆的變形與功能障礙,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透過積極的藥品治療,可有效控制發炎反應,減緩病程的發展,近年更出現劃時代的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新藥療法,讓治療選擇更多元,並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然而,相較於傳統的療法,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卻有較高的嚴重細菌、病毒或是黴菌感染的風險,在開始治療前應了解相關副作用,並於用藥期間注意潛在感染症狀,並小心做好自我保護。
▲藥品治療選擇多元,早期治療延緩病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舒緩疼痛、抑制發炎反應及減緩關節的破壞。除了使用短期的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還需搭配長期的修飾病程抗風濕藥(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才能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控制病情發展。
DMARDs可分為傳統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傳統DMARDs-例如methotrexate等,可以有效改善發炎症狀,是目前的標準療法,但仍有許多病人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血球減少症或是肝腎功能問題等。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等新型DMARDs的推出,例如,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TNF-α blockers)或是口服Janus激酶抑制劑(JAK inhibitors)等,為疾病治療開啟另一扇窗,透過精準阻斷特定的發炎物質,不僅能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減少傳統的副作用,也為使用傳統DMARDs治療但效果不佳的病人,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但也因為新型DMARDs的特殊作用機制,使得嚴重感染的風險上升,使用期間須特別注意。
▲新型DMARDs有較高的感染風險,應謹慎預防
相較於一般健康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因免疫系統失調,本身就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加上使用類固醇或DMARDs抑制免疫系統,使得感染風險進一步的提升。而使用生物製劑或是口服標靶藥的病人,因藥品作用於阻斷特定的發炎反應過程,人體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手段,使得感染風險比起傳統DMARDs增加2倍以上,最常見的感染症是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或尿道炎。
此外,還有一些特別的感染,在使用新型DMARDs的病人發生率較高。例如,活動性(肺)結核病、B型或C型肝炎復發及一些較不常見的侵入性黴菌感染。若是使用口服JAK inhibitors,還需要特別注意帶狀疱疹病毒的復發,也就是俗稱「皮蛇」。
專家提醒,為降低感染的風險與危害,患者應:
1、在治療前:
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前述感染症的病史或家族史,並配合進行相關的檢查、預防投藥或疫苗接種,以降低後續感染的風險。
2、在治療期間:
觀察是否有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畏寒、長期咳嗽(2週以上)、持續倦怠、黃疸、解尿有燒灼感、水泡紅疹或是各種不明原因的疼痛等,如有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
3、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正確勤洗手、人多的地方考慮戴口罩、注意飲食安全及環境清潔。
4、保持規律作息及適度的運動習慣:
藥害救濟基金會強調,若能妥善處理及預防,藥品的副作用沒有這麼可怕,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必須配合醫囑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更多其他話題內容:www.healthtodaynyc.com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