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相见 深层政府、芬太尼与上合组织:世界正在被推向中美对抗新拐点

6 days ago
15

2025年8月下旬至9月初,美国政治、司法、国际贸易与中国相关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舆论与外交格局。从彼得·纳瓦罗与史蒂夫·班农的对话,到郭先生案件的余波,再到中美在芬太尼问题上的角力,以及习近平在天津上合组织峰会上的姿态,都显示出美中对抗正在进入全方位博弈阶段。
前白宫顾问彼得·纳瓦罗在与史蒂夫·班农的对话中,回顾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并以欧盟新达成的贸易协议为例,强调关税不仅不是“消费者税”,反而是美国实现债务削减与经济重组的核心工具。纳瓦罗在叙述中反复凸显自己在第一个任期内遭遇的内部阻力,以及第二任期中更团结的政策团队,形成了一种“历史正义得以彰显”的战斗叙事。他将自己入狱的经历塑造成“政治殉道”,并指控FBI与深层政府人物通过法律武器化打击特朗普阵营,显示出高度的对抗与阴谋论色彩。
郭先生于2023年在纽约被捕,案件由FBI纽约办公室负责人Michael J. Driscoll主导。但随后的情况引发广泛质疑:纽约南区法院的逮捕令疑似存在程序瑕疵,甚至被指日期为事后填写。此外,Driscoll在2023年8月离开FBI,转而加入与中国市场有广泛联系的FTI Consulting,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存在中共高层,尤其是王岐山的深度操盘。
张志东案揭示了中国化工企业与墨西哥贩毒集团在芬太尼跨国犯罪中的核心作用。张不仅涉及150家公司与170个银行账户,还成功从墨西哥软禁中越狱。这一事件凸显了中国与拉美毒品网络的金融勾连,也成为美国加强对华执法与外交施压的重要理由。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共在天津上合组织峰会上宣布提供大规模无偿援助与贷款,并倡导成立多边开发银行,试图塑造一种“抗衡西方霸权”的新秩序。中美之间在安全与经济议题上的对抗,由此表现为“执法与国际金融竞争的双线展开”。
大华股份案例继续显示出美国与其盟友在技术制裁上的连锁反应。自2019年起,大华因人权问题与国家安全风险被列入实体清单,美国市场被迫关闭,其海外子公司相继剥离。同时,澳大利亚等国也因担心安全风险,对政府机构中使用的大华产品进行审查。这标志着西方阵营已将技术与供应链安全提升为战略防线,持续推动“去风险化”。
从纳瓦罗与班农的内部叙事,到郭文贵案的司法疑点,再到芬太尼危机与习近平在天津的地缘政治布局,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美中对抗不再局限于贸易或军事,而是全面渗透至司法、金融、公共卫生与技术等多个领域。特朗普阵营将自己定位为对抗“深层政府”的民族主义力量,中共则通过上合组织与“援助外交”展示替代性国际秩序。双方的叙事在不同的舆论场中互相强化,使得未来数月的国际政治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与高风险对撞。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