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藥逆轉與免疫互動 開啟憂鬱症療法新契機

4 months ago
2

迷幻藥與憂鬱症療法新契機

一份近期發表的《自然》期刊研究指出,壓力不僅是心理感受,更會促進免疫細胞與腦細胞的互動,特別是單核球遷移至中樞神經並活化處理恐懼的杏仁核,從而加劇恐懼反應。這項研究顯示這種免疫系統與神經元的連結可能構成焦慮與憂鬱症等情緒障礙的生理基礎。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迷幻藥能夠有效抑制這種免疫細胞的遷移和累積,減少發炎並降低恐懼行為,表明這類藥物有潛力調節大腦與免疫系統的溝通。雖然初步結果令人振奮,研究團隊正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以釐清迷幻藥在憂鬱症治療上的長期影響與應用潛力,並強調目前尚未聲稱其療效,但這項研究為未來焦慮、憂鬱及慢性發炎的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5月6日

人們遇到壓力、感覺恐懼不安時,總以為是心理問題,但最新研究指出,免疫系統就可能影響遇到壓力時的心理反應。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近日發現,免疫系統與腦神經細胞的互動會直接影響個體的恐懼反應。令人意外的是,「搖頭丸」等迷幻藥竟可能逆轉,為焦慮與憂鬱症等治療開創全新方向。論文 4 月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

白血球是恐懼感的推手?
醫學界已知慢性發炎與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息息相關,但機制始終未明。此次研究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小鼠實驗,發現壓力導致大量白血球的單核球(monocyte)遷移至中樞神經附近,觸發負責處理恐懼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神經元,導致恐懼行為明顯增加。
換言之,壓力不只心理反應,更強化免疫細胞與腦細胞連結,形成惡性循環:發炎訊號會驅動恐懼神經元活化,使恐懼反應更劇烈。當這輪迴失控,就可能成為焦慮與憂鬱症等情緒障礙的生理根源,為驗證此機制是否也發生在人類,團隊分析重度憂鬱症患者大腦細胞樣本與基因表現數據,發現人類樣本也呈現相似「免疫─神經互動」。

迷幻藥竟能緩和大腦發炎
研究員嘗試以迷幻藥物處理壓力小鼠,顯示藥物能有效抑制單核球向大腦遷移或累積,降低發炎反應,並減少恐懼行為。換言之,迷幻藥不僅影響視覺等感官與情緒,還能調節免疫系統與大腦的「對話」,有助大腦脫離「發炎─恐懼」的惡性循環。
領導作者 Michael Wheeler 博士指出:「我們研究顯示,迷幻藥潛力遠超過以往認知,不僅改變意識狀態,更可能重設免疫與神經系統連結,可望徹底改變未來治療焦慮、憂鬱與慢性發炎方式。」此外,這些藥物影響似乎有「組織特異性」(tissue-specific),代表可能不會引發全身性免疫抑制副作用,有助未來臨床應用。

啟動人體試驗,釐清迷幻藥治療潛力
儘管初步結果令人振奮,Wheeler 博士強調:「我們並未宣稱迷幻藥具療效。」團隊正與麻州總醫院迷幻藥神經科學中心(Center for 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edelics)合作,展開憂鬱症患者臨床實驗,並收集治療前後大腦組織樣本,以深入了解迷幻藥對人體免疫/神經互動的長期影響。
迷幻藥總是令人聯想到非法、成癮、幻覺等負面印象。然近年科學界對這類藥物的重新認識悄然展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甚至將部分迷幻藥列為「突破性治療」(Breakthrough Therapy),以加速臨床開發,顯示美國政府逐漸重視潛在醫療價值。當然如何安全科學使用迷幻藥治病,仍是未來核心課題。

更多其他精彩話題內容:
https://www.notion.so/7023b7b2cd5d4f5082c4aa7fb0fdcd1a?v=d4926f105c56473cbc55a3abe991aeac&pvs=4
https://scalloped-capybara-acc.notion.site/Health-Today-718e21949e6245e9b2e4d0acc93ed0e4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