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宏篇巨著:柏拉圖《理想國》第二卷

3 years ago
4

重要人物格勞孔出場,此人給蘇格拉底做了巨久的捧哏,格勞孔的弟弟,阿德曼托斯和他一起加入了會話,而色拉敘馬霍斯不知道是因為辯論不過蘇格拉底敗下陣來顧左右而言他,還是口渴了去喝水了。 (蘇格拉底不需要喝水,因為蘇格拉底身體好?)格勞孔對於一個現象心存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在現世裡不正義的人比正義的人過的好。對此,格勞孔有以下論述:

1.善有三種,一是追求目的不考慮結果,而是追求目的與結果,三是追求結果不考慮目的(怎麼有種Dedekind切割定理的分類感覺?)蘇格拉底認為只有第二種是正義。

2.一般人對正義抱有否定態度,這是因為:

2.1,人性有利己性,人人為惡會導致社會無法存在,所以人類才形成了社會契約,所以人不是天生正義的,用弗洛伊德的世界觀解釋就是正義只是被超我壓抑的本我的表現[4]。這種觀點後來被盧梭抄去作為了那兩本書的邏輯根基並加以拓展[5],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邏輯bug是顯然的,這首先假定了社會的原始存在性,和社會存在的必要性,這是一個雞生蛋的問題。

2.2,正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理論基礎同上。

2.3,不正義者比正義者的日子過得好,格勞孔舉例論證了這部分觀點。

阿德曼托斯補充道:

人們稱頌正義,只是因為正義可以帶來名利。

兄弟兩讓蘇格拉底定義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卻說:

考慮人的正義不如直接考慮城邦的正義,因為城邦的正義是所有人的正義。 (蘇格拉底的政治傾向是建立一個共和國而非民主國家,所以他視集體的某個因素為個人的這個因素,理想國的英譯《The Republic》也是這一點的證明)

由此引出《理想國》正式的內容: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城邦,其應具有什麼性質,到這裡光鋪墊柏拉圖已經用掉了幾十頁,說柏拉圖囉嗦完全不足為過。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城邦要有發展必然需要社會分工,要有擴張必然有資源掠奪,由此立推得戰爭不可避免,為了戰爭的勝利需要有城邦的“保衛者”,這保衛者的品格十分重要,由此需要教化它們,這裡引出了理想國的第一個實質性內容:教育。

蘇格拉底的教育觀如下:

1.現有史詩作為教材不合格,全部打回審查處理,禁止宣揚神的醜惡和神的不定性(荷馬史詩躺槍)

2.神代表正義。一切有關神的描述必須是偉光正的,禁止人將自己的苦難歸因於神。

你看,蘇格拉底和孔老夫子一樣,整天想著怎麼搞些輿論管控和思想限制等等愚民手段,這一點倒是在中西文化中從未間斷過,繼承性和統一性最好的一種統治階級文化之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喬治·奧威爾的《1984》裡的很多東西在當時其實並不新鮮。第二卷終。

總結:正義是三種善中最好的一種——正義的本質和起源是保持社會的正常運作——一般人對正義抱有否定態度,這是因為人不是天生正義的,正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不正義之人比正義之人日子過得好——請定義正義——考慮城邦的正義——教育的修正法案。

#三次浪潮 #哲人王 #洞穴喻 #厄尔神话 #向上的路与向下的路 #歷史 #哲學 #理想國 #小說 #有声书 #柏拉圖 #蘇格拉底 #邏輯推理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