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惨烈一战,子弹打光拼刺刀。

3 years ago
7

第二次车臣战争,于1999年8月26日起,俄罗斯联邦在这次战争中重新夺回对车臣的控制权。

在莫斯科、布伊纳克斯克等城市接连发生多宗炸弹爆炸案后,俄罗斯政府指责是车臣分离主义分子所为。1999年10月1日俄罗斯部队进入车臣。俄军的行动终结了车臣伊奇克里亚共和国当时实质上的独立,使联邦政府重新控制该地区。[1]

在战争初期,俄军及车臣当地的亲俄民兵联手对抗车臣分离分子,经过冬季围城后,于2000年初夺取了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车臣分离分子在此后数年继续以游击战形式对抗俄军并残忍杀害战俘。另外车臣叛军也有发动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并焚毁作为俄罗斯族宗教场所的东正教教堂。然实际上俄军及叛军双方也都被指犯有不少侵犯人权的事件。

到2009年止,俄罗斯大致上已经重创了叛军的活动能力,大规模的战斗已停止。俄国陆军及内务部队不再驻守各条街道。在战争中损毁严重的格罗兹尼正在重建中。不过北高加索地区仍有零星的暴力事件;偶然有以俄联邦及地方政府部队为目标的炸弹爆炸及伏击发生。

2009年4月16日,俄罗斯政府官方宣布车臣的反恐行动正式结束。三个月后,流亡外地的车臣分离分子领导人艾哈迈德·扎卡耶夫要求从8月1日起对车臣警察实施停火,他表示希望“从这一天起车臣人不会再向同胞开枪”。

战争中的准确死亡数字不明,非官方估计有25000人至50000人死亡或失踪,大多数是车臣平民。俄罗斯方面逾5200人阵亡(根据俄国官方数字)。有民间团体估计俄军方面(至2005年)有约14000人阵亡。战争背景
1999年8月7日沙米尔·巴萨耶夫指挥5000多名武装分子聚集于达吉斯坦和车臣边境,分两路攻入达吉斯坦,向俄军猛烈进攻,企图继在车臣赶走俄军以后再在达吉斯坦打败俄军,以实现车臣、达吉斯坦脱离俄罗斯而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的目的。1999年10月份,俄罗斯联邦军队开入车臣,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了。[3]
面对巴萨耶夫的进攻,8月10日,刚刚成为总理的普京就与总统叶利钦及有关部门领导人讨论了车臣形势。普京表示:“车臣是一个被匪徒和宗教极端分子占领的地区,是从外部攻击和内部颠覆(俄罗斯)的前哨阵地”,对车臣匪帮“如果今天不动手,明天损失会更大”。“不管车臣匪徒藏在何处,俄军都将把他们消灭。普京请求叶利钦赋予他指挥行动和协调各强力部门的全权。在得到允许后普京便马上开始扭转强力部门的工作局面。他每天都召集这些部门的领导人到自己的办公室,一次次地要求他们把所有资源聚集成一股力量。他还召开了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上他表示,在高加索地区出现的践踏法律和恐怖主义行动是不能容忍的,必须采取措施整顿那里的秩序和纪律。

他说,俄罗斯领导人已向联邦和地方权力机关下达了任务,根除那里产生骚乱的祸根。普京向新闻界宣布,在达吉斯坦活动的武装分子中有车臣武装分子,俄政府已经为整顿达吉斯坦的秩序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并得到了叶利钦总统的批准,同时宣布成立恢复达吉斯坦正常秩序军事司令部。
战争过程
随后,俄罗斯空军武装直升机就向盘踞在达吉斯坦共和国几个村庄内的武装分子展开了猛烈进攻。俄空军采用北约打击南联盟的模式,即利用空中优势和高科技武器对攻击目标进行远距离、高精度、无地面人员接触、尽量避免人员伤亡的军事打击。对“车独”活动基地和通讯、交通、经济设施等进行昼夜轰炸,使其瘫痪,又调集大量军队于车达边境对“车独”武装展开激战。[4]
在此次俄军的行动中,共有6人死亡,多人受伤。此外,俄军的两架武装直升机被武装分子击毁,在遇难的机组人员中有四八七直升机团副团长、俄罗斯英雄纳伍莫夫。不久,俄军对武装分子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据俄内务部副部长科列斯尼科夫说,“二次袭击中俄军共有10人阵亡、27人受伤。武装分子数十人被击毙,几百人受伤。俄军夺回了被武装分子占领的部分村庄”。到1999年9月14日,俄空军出动战机达1700架次,消灭了2000多名匪徒、250多个活动点和150个训练基地。
巴萨耶夫在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后,又派出大批恐怖分子潜入俄内地,把几百吨炸药混在白糖里运进莫斯科,实行把战火引向俄内部的恐怖“掏肚战”。1999年8月31日和9月4日、9日、13日、16日车臣恐怖分子连续在莫斯科、布伊纳克斯克和伏尔加顿斯克等城市制造了一系列恶性恐怖爆炸事件。这其中9月4日在布伊纳克斯克一座军营的爆炸中炸死几十人,大多是妇女儿童。[5]
在莫斯科连续发生了三起爆炸事件,其中最大的一起是9月13日凌晨5时许,位于莫斯科交通中心卡什尔大街六号的一座八层居民楼被爆炸夷为平地,楼内还在熟睡的数百人死伤惨重。9月16日,俄南部城市伏尔加顿斯克一幢九层居民楼被炸,100多人死伤。这些恐怖爆炸一共造成了300人死亡,很多人受伤,使整个俄罗斯陷入一片恐慌。由于广传有十几吨炸药不知藏在莫斯科哪座建筑物中随时可能爆炸,更使莫斯科人心惶惶。仅9月16日这一天,就有1000多个发现可疑爆炸物的报警电话。而“车独”恐怖分子更是连续几天在莫斯科大打恐吓电话,闹得人们愈加恐惧。[6]
巴萨耶夫的恐怖行动彻底激怒了俄罗斯民众。普京趁热打铁,开始寻求议会的支持,拟定计划对付被指控策划了炸弹袭击事件的车臣恐怖分子。
在1999年9月14日召开的杜马会议上,普京首次提出了调整车臣局势的一套计划:第一,在与车臣交界的所有地区实行严格的临时隔离办法。但车臣仍为俄罗斯联邦的组成部分,任何损害俄罗斯领土完整的行为将被认为是非法行为;第二,必须对《哈萨维尤尔特协议》的执行情况重新进行公正的分析。分裂主义分子单方面利用1996年达成的这一协议试图解决车臣地位问题,实行国家分裂;第三,彻底消灭达吉斯坦境内的武装匪徒,车臣领导人应该将在车臣境内的匪徒移交俄罗斯方面,否则,俄罗斯将被迫越过车臣边境消灭这些武装;第四,建议由被迫生活在车臣之外的更有威信的车臣人组成车臣共和国在俄罗斯的合法代表机构。最后,普京表示只有这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才能讨论车臣未来的政治经济地位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普京向世人表明了他在车臣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因为普京非常清楚,如果对这场企图搞乱和分裂俄罗斯的“车独”恐怖战惊慌失措、软弱退缩,反击不力甚至再度屈服妥协,其后果必然会是:
1.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肯定会正式从俄罗斯分裂出去,独立成国。由此也就会引发俄境内的整个北高加索地区、俄的其它民族和边疆省份纷纷效仿“车独”的离俄独立和准独立浪潮,俄中央政权很可能控制不住局面而使俄联邦分崩离析。而这些独立出去的国家又很可能会在美国—西方和国际恐怖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鼓动支持下与俄为敌。俄国内的投降卖国思潮将会更加泛滥,经济军事将会加速衰退,恐怖和犯罪活动会更猖獗,社会秩序也会更加混乱。同时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突出,俄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必将更大地萎缩。
2.早就盼望投向西方加入北约的波罗的海三国和属于独联体的乌克兰、格鲁吉亚等高加索三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甚至与俄关系最为紧密的白俄罗斯,见俄罗斯如此软弱无能,虚弱无力,连自己的国土都保卫不住,在美国西方的软硬兼施和利诱策动之下必会离俄而去。加入北约,并会按照美国的旨意给俄找麻烦,与俄作对。
3.环里海的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尤其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经探明,其石油储备有500亿至2000亿桶,石油天然气储备至少有9万亿立方米,按照1998年的价格计算,大约价值达3万亿美元,而且有大量的输油气管道要修建。如此巨大的能源财富和工程建设都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之内,是俄的重要财富来源。但是一旦这些国家离去,倒向西方加入北约,如此庞大的“黑色金子”必然会流向美国和西方。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车臣问题上采取政策的企图之一,就是如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所说的“削弱俄罗斯的地位,把俄罗斯赶出里海地区、高加索和中亚”。也如同一些学者认为的,就像用一把高加索匕首来切割俄罗斯这块黄油,把这一地区的矿物资源据为己有。于是原本最能得到这笔财富的俄罗斯却只能望金兴叹,无可奈何,任人宰割、瓜分和掠夺。车臣武装
一、派系林立的车臣武装
《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停火协议签署以后,车臣地区重新恢复了和平。经过进一步的谈判,11月25日俄罗斯联邦军队司令霍鲁琴科宣布原本留在车臣常驻的205摩托化步兵旅和内务部101旅将于车臣共和国总统大选前,即1997年1月25日前撤出车臣。1996年12底,俄军基本从车臣境内撤出。俄罗斯联邦撤军之后,车臣的局势似乎又重新回到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前的状况。
俄罗斯联邦政府在历时近两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并没有真正解决车臣问题,而只是把难题拖延到5年之后,暂时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局面。选择与车臣武装分子代表马斯哈多夫谈判,而把名义上的车臣总统扎夫加耶夫排除在外,这就是相当于联邦政府默认了“非法”的杜达耶夫政权即车臣的“独立”。车臣武装分子独立的初衷并无改变,停火之后在没有任何有效政策压制车臣的独立倾向情况之下,五年的期限就如同定时炸弹,预示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只不过,车臣极端民族分子的活动加快了战争的步伐。1997年1月27日,车臣共和国总统大选,马斯哈多夫获得59.3%的选票,当选为总统。其竞争对手巴萨耶夫获得23.5%的选票;“前总统”扬达尔比耶夫获得10.1%选票。本次选举共有79.4%的投票率,即513585名登记选民中有407699名参与投票。因而,这次大选普遍认为是公正有效的。5月12日,马斯哈多夫与叶利钦在莫斯科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和车臣共和国《和平和相互关系原则条约》,确立在国际法原则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不以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马斯哈多夫并不是亲俄派,其核心主张也是支持车臣“独立”。只是不同于杜达耶夫武装对抗方式的是,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达到最终的目的。然而,这位相对温和的新任车臣合法总统并不能完全控制车臣的局势。
此时,车臣武装内部出现了分化势力,派别林立。车臣强硬派巴萨耶夫败选后被马斯哈多夫邀请成为车臣共和国总理,由于不满马斯哈多夫温和的对俄政策,很快便退出内阁,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反对派。此外,另一个强硬派拉杜耶夫在2月初就宣称不承认大选结果,并将继续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他说:“在我们的领导人签署停火协议的时候,我以及杜达耶夫将军的军队,在我的领导之下与俄罗斯人进行战斗。我们从来没有也没有打算签署任何形式的和平协议……除了真主阿拉之外,没有人有权命令我们停止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我们决定不会宽恕俄罗斯在车臣干的勾当。”除了掌握车臣的武装实权的反对派之外,以文笔见长的扬达尔比耶夫也进入到反对的行列。2月16日,扬达尔比耶夫在格罗兹尼组织300来名支持者抗议政府行动;3月3日与拉杜耶夫一道,在车臣首都约3000余人的集会上号召车臣人团结起来、建立独立的国家。同时,车臣境内的“瓦哈比派”伊斯兰极端势力兴起,并与马斯哈多夫的政敌结合起来成为强大的反对派。车臣人向来信奉伊斯兰教,在苏联时期宗教极端势力遭到压制,但是苏联解体后车臣伊斯兰极端势力兴起。第一次车臣战争前杜达耶夫曾经以宗教为武器号召建立伊斯兰联盟,一方面希望用伊斯兰教教义来团结车臣民众、抵抗敌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宗教的认同感来获得富有的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和帮助。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伊斯兰极端势力加紧向北高加索地区渗透。来自约旦、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等国的“伊斯兰圣战”、“穆斯林兄弟会”等原教旨主义组织成员多次由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潜入北高加索地区。他们以车臣为中心,宣扬“瓦哈比”派教义,并与车臣武装恐怖分子相勾结,为其提供资金、装备。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哈塔卜,这位生于沙特阿拉伯的“瓦哈比派”领袖,1995年2月带着一批成员进入车臣,并成为巴萨耶夫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在车臣内部势力各派林立的情况下,马斯哈多夫已经没有正常驾驭车臣局势的能力。最初与“瓦哈比”派势力做斗争的马斯哈多夫不得不容忍宗教极端势力的膨胀。从1999年初开始,马斯哈多夫基本上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并多次成为被暗杀对象。1999年2月,马斯哈多夫宣布将车臣建设成为伊斯兰国家,用“沙里亚法规”治国,加速了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发展。由于马斯哈多夫统治权力被削弱以及车臣伊斯兰势力的膨胀。

Loading comments...